莆田市生态环境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2-04-20 10:20 点击数: 字号: T | T
一、2021年工作总结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厅的部署安排,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工程”,坚决推进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努力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在全省2021年度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评中再次获评优秀。回顾过去的一年,取得不少工作亮点:一是创出了一批典型。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在莆田召开全国流域监管执法工作座谈会,市局在座谈会上就木兰溪流域监管执法作典型发言。大力推动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常态化、规范化,莆田市圣元环保电力有限公司获评全国十佳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大力践行“南阳实践”经验,“以案促建,提升环境应急能力”专项活动被部里作为典型案例展示推广。二是展现了铁军担当。积极应对去年9月我市突发疫情,在市委统一部署下,连夜组织党员先锋队驰援疫情首发地枫亭镇铺头社区,仅用4天时间阻断了病毒传播,连续奋战27天直至全面解封。秀屿出现院感疫情后,又第一时间组织转战秀屿一线,坚持奋战到疫情全面“清零”,在支持全市打赢疫情防控歼灭战中展现了环保铁军的使命担当。三是获得了不少荣誉。去年,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获评生态环境部2020-2021年生态环境信访工作表现突出集体;市生态环境局被省厅党组记集体三等功、评为2020年度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城厢生态环境局等3个集体被授予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先进集体;有2名干部获评全省“最美基层环保人”。
过去一年,我们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生态环保约束性指标,全市水环境、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从水环境质量目标完成情况看,木兰溪、萩芦溪两大流域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5%,排名全省第5位;小流域14个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为100%,排名全省第3位;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近岸海域22个国省控点位水质优良(一、二类)面积比例为91.05%,排名全省第3位。从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完成情况看,全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98.9%,较2020年提高3个百分点(2020年超标15天,2021年超标4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69,同比下降0.09。六项主要污染物浓度同比“三平三降”:CO、PM10和PM2.5持平,NO2、SO2、O3分别下降6.2%、16.7%、5%。具体来说,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木兰溪综合治理为重点,推动碧水保卫战提质扩面。“数字木兰溪”建设取得阶段性突破,木兰溪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站增加至55座,通过水质在线监测和部门、属地的联动处置,构建了“监测吹哨、管养报到”工作格局。推动立法实施《莆田市木兰溪流域保护条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基本消除入海溪流劣Ⅴ类水体,近岸海域国省控点位水质优良(一、二类)面积比例在全省排位保持前列。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试点工作,初步建立了以县域为单位“投、建、管、运”一体化的治理格局,推进56个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27亿元。
(二)精准攻坚空气质量提升,推动蓝天保卫战提速加力。强化重点行业全过程VOCs管控,对全市涉VOCs企业进行现场帮扶。在4个县区布设5个环境空气组分监测站点,形成了一张具有莆田特色的“光化学组分监测网”。强化大气污染治理科技支撑,委托中国科学院厦门城市环境研究所,每月分析环境空气质量并提出防控建议。开展VOCs及颗粒物走航,精准诊断我市VOCs及颗粒物污染的整体分布情况,进一步提高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持续抓好施工扬尘专项整治,多次联合市住建局、城市管理局成立专项督查组,对在建工地开展现场督查,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确保了检查覆盖面和工作质量。
(三)更加注重风险防控工作,推动净土保卫战提能强基。强化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完成首个污染地块治理修复项目(原恒赫五金电镀厂地块),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维持双100%。慎终如始做好疫情防控环保工作,加强涉疫垃圾污水监管,针对康盛公司收运力量不足的实际,紧急报请市政府同意启用圣元环保、兴鸿环保等2家生活垃圾焚烧场应急处置医疗废物,涉疫医废垃圾安全处置做法作为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全年共处置医疗废物2339吨,涉疫生活垃圾1046吨,做到应收尽收、日产日清。在全省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会上,就常态化疫情防控经验作典型发言。
(四)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推动环境监管服务提级增效。统筹推进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9+1”个问题已整改“2+1”个,转办的357件信访件全部办结销号;全面完成省环保督察整改任务。联合开展“静夜守护”专项行动,形成了全省首例按日计罚、“政企噪声防治圆桌对话”联控联管等创新举措,并推动整治常态长效。市县两级生态环境部门主要领导坐席12345平台接线,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工地施工噪声、餐饮油烟污染等问题。完成市级“三线一单”成果编制,形成了覆盖全市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制定出台《莆田市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方案》,继续实施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三年行动,动工建设莆田市环境监测监察及应急指挥业务用房,推动厘清市直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进一步提高了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五)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推动队伍精神面貌提振昂扬。市局党组坚持每半年听取一次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专题汇报,开展一次党建工作专项检查,及时了解掌握全系统全面从严治党落实情况。扎实推进省委巡视反馈涉及生态环境领域问题整改;督促指导仙游、城厢、涵江、北岸生态环境局做好市委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大力支持驻局纪检监察组履行监督责任,经常性开展廉政警示教育,全年共运用“四种形态”处理37人次,持续释放执纪必严的信号。持续改进工作作风,浓厚干事创业氛围,以环境执法大练兵锤炼执法人员,统一配发综合行政执法制式服装和标志,以崭新的面貌踏上更好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大局的新征程。
二、2022年工作计划
2022年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开年不久就遇到突发疫情,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小压力,也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全市生态环境系统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特别是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要求,自觉把生态环保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一以贯之抓好全年生态环保工作落实。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是在严格绿色管控上下功夫。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推进“三线一单”成果应用。要落实能耗“双控”制度,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口,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努力完成省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和重金属总量控制任务,碳排放强度指标达到年度目标要求。二是在推动绿色转型上下功夫。积极主动配合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研究,落实好“1+N”政策体系,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建筑结构、农业结构等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在降碳的同时减少常规污染物排放。三是在做实绿色创建上下功夫。积极推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以及木兰溪流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同时做好美丽福建建设的衔接谋划,系统推进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园区“五个美丽”创建,创出莆田特有品牌、亮点。
(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将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工程”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蓝天保卫战方面,加强PM2.5和PM10管控,采取区域点题治理、分类试点推进等管控模式,将工地道路扬尘、露天烧烤、野外焚烧等影响细颗粒物因子治理措施落到最小单元。着力破解燃生物质锅炉除尘效率较低的问题,采取更高效的除尘方式,进一步提高除尘效率。落实VOCs、NOx协同管控,抓好制鞋业等重点行业VOCs治理,在落实好日常管控措施的基础上,积极应对轻微污染天气,科学应用走航监测等手段,同时加强与气象部门联动,及时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积极推动国控站点调整,以便更加客观科学地反映全市空气环境质量状况。碧水保卫战方面,抓好饮用水保护,全面深入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安全隐患大排查,确保7-9月“水华”风险高峰期供水安全;同时,抓好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工作,今年9月底前要完成“千人以下”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和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抓好流域水整治,以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回头看”为抓手,推广“泗华溪治理模式”,深入排查,科学溯源,精准治理,重点推进国控园头桥、三江口、省控西台桥、延寿溪口、柴桥头溪玉田村下游5个断面水质提升,确保木兰溪、萩芦溪两大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5%以上,小流域水质优良比例稳定100%。抓好农村污水治理,全面推进省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市建设,在今年10月底前要总结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经验和模式。碧海保卫战方面,推进海漂垃圾的合治理,健全治理长效机制,借助科技的手段,年内要新建成投运县区交界海岸段及重点岸段海漂垃圾高清智能视频探头14个,倒逼海漂垃圾网格化巡查和清理落实。探索建立15公里“美丽海岸带”,持续推进“一口一策”分类整治入海排放口。积极推动创建“美丽海湾”,以秀屿区平海湾和湄洲岛及其周边海域为创建重点,6月底前完成优秀案例申报材料编制,年内争取通过生态环境部“美丽海湾”优秀案例评选,向全国展示莆田美丽海湾建设成绩。净土保卫战方面,大力实施“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完成耕地安全利用与严格管控年度任务,有效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强化土壤污染防治项目谋划,积极争取中央或者省级相关资金的支持。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特别是精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环保工作,全面安全规范处理处置医疗废物、涉疫垃圾等。大力推进“无废城市”创建。继续抓好“绿盈乡村”创建工作,全市累计创建80%以上,重点提高中、高级版的比例。
(三)主动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一是全力服务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落实项目统一协调机制、项目预审服务机制、项目跟踪服务机制、项目联络服务机制等4项机制,全力协调涉及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的环保审批、生态环境管控、环境指标保障等事项。提前介入,主动靠前,指导做好环评审批、排污口设置论证、饮用水源地等政策符合性审查一系列前期工作,加强产业项目环境准入和规划布局引导。加强跟踪调度,每月一调度、一月一协调,及时帮助协调解决难点、堵点问题,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发展需要。二是全力做好生态环保项目策划。立足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这一根本,聚焦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发现问题、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书短板、群众关心关切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各级领导关注和要求解决的问题、借助第三方机构帮助查摆的问题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等重点,着眼于查漏洞、补短板、强弱项,精准谋划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建立健全市级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库,做实做细项目前期,加强项目储备工作。三是全力推进生态环保产业化。通过实施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带动,推进生态环保产业化,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具体举措。协助推进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产业发展,主动对接融入全省产业发展布局,发挥生态环境部门的职能优势,积极参与招商引资,促进生态环保装备产业发展。
(四)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一是解决好环保督察问题。要确保生态环保督察已整改的问题清仓到位,确保“不反弹”;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剩余的7个整改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同时,全面梳理全市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加大自查自纠的力度,为迎接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奠定扎实的工作基础。二是实施好为民办实事项目。推进综合治理海漂垃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项列入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工作,以扎实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三是开展好大排查大整治。认真梳理近年来群众信访投诉比较集中的区域、问题,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高频、突出问题,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开展“点题整治”,分区域、有侧重地选题,集中进行攻坚,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
(五)不断提升履职能力和水平。以加强业务能力为抓手,把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作为推动生态环保各项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保铁军。一是进一步强化监管执法。坚持“零容忍”,保持严格执法高压态势,严厉打击突出环境违法行为。坚持严格执法与包容审慎并重,创新“双随机”执法监管,深化拓展非现场监管执法手段在日常执法检查中的应用,借助污染源自动监控监测数据、用电监测、无人机、走航等手段,做到对守信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失信违法企业 “无处不在”,形成执法震慑。二是牢牢守住环境安全底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大力开展生态环境领域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工作。不折不扣落实好危险废物环境安全整治三年行动,持续推进核与辐射安全隐患排查三年行动,特别是对8家32枚放射源要切实加强监管。三是着力加强监管能力建设。继续抓好监管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进一步提升水、大气在线监测监管能力,同时加快市环境监测监察及应急指挥业务用房(一期)建设,确保7月份主体封顶。严格做好环境监测,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不断提升环境监测队伍的整体专业技术水平,努力打造环保铁军“先锋队”。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做好综合改革和环保垂改“后半篇文章”,着力提升县区一级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建设。四是开展好“三提三效”活动。在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开展“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优良传统作风,增强“快速落实”意识,提高效率;增强“更优服务”意识,提升效能;增强“更高质量”意识,提增效益,始终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确保圆满完成今年工作目标任务。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