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包容审慎执法为钥 开启营商环境优化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7-30 18:33 信息来源:莆田市生态环境局 点击数: 字号: T | T
一、健全正面清单制度 筑牢差异化监管基石
自2021年实施正面清单制度以来,莆田市生态环境局持续优化制度设计,明确“绿色领跑企业”、环境信用诚信企业、污染物排放小且风险低的小微企业等纳入条件,将民生保障密切相关、主动开展污染防治评估的企业优先纳入清单。清单实行“3年有效期+一年一备案+动态调整”机制,每年6月底完成统一纳入,每季度末动态更新,确保清单“活水常流”。
截至2025年7月,全市已完成第一批81家企业的正面清单公示,涵盖医疗、食品、能源、制造业等多个领域。这些企业在有效期内可享受减少现场检查、纳入生态环境服务绿色通道等激励,让守法企业“轻装上阵”。
二、深化信用评价应用 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环境信用是企业的“绿色名片”,更是生态环境监管的“晴雨表”。莆田市生态环境局将环境信用评价作为正面清单管理的重要依据,构建“信用越好、监管越优”的良性循环。
2025年第一批环境信用强制评价结果显示,30家参评企业全部获得“信用较好”等级,其中福建中裕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同时入选正面清单。根据评价规则,“信用较好”及以上企业可优先纳入正面清单、减少检查频次,还能获得绿色金融支持、评优推荐等联合激励;反之,“信用较差”企业则被从严监管,形成鲜明导向。
通过“评价—应用—反馈”闭环,企业主动治污、自觉守法的意识显著提升,今年以来,全市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行达标率和在线监控数据准确率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三、创新执法监管模式 实现“监管”与“服务”双提升
“过去一年,生态环境部门通过无人机巡查、在线数据监控开展监管,提供‘体检式’帮扶,既减少了对生产的干扰,又帮我们发现了潜在的环保风险。”某正面清单企业环保负责人说。
为规范涉企检查,莆田市生态环境局推行“非现场监管为主、现场检查为辅”的执法模式:对正面清单企业,减少现场检查,专项行动以无人机、视频监控等非现场方式开展;确需现场检查的,实行“清单式”执法,减少陪同人员和重复材料报送。同时建议各县(区)生态环境局每年至少对清单内企业开展一次“体检式”帮扶,变“事后处罚”为“事前预防”。
这种“包容审慎”的执法理念,既守住了生态环境底线,又为企业减负松绑,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满意度。
四、动态管理守牢底线 确保制度精准高效
正面清单不是“终身免查牌”,而是“动态管理岗”。莆田市生态环境局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对存在严重环境违法、重大风险隐患的企业,及时移出清单并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对整改后重新符合条件的,可按程序再次纳入。
2025年第一批正面清单公示期间,通过电话、邮箱等渠道受理社会监督意见,确保清单企业“名副其实”。同时,依托“生态云”平台实现企业相关信息如环境信用、排污达标等数据实时更新,为动态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下一步,莆田市生态环境局将持续探索正面清单与信用评价的融合应用,扩大非现场监管覆盖面,让监管更精准、服务更贴心,以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助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莆田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绿色活力。
附件下载